知青岁月:当年学生写纸条向老师示爱专业炒股配资公司,后来那个学生真成了她丈夫
于海兰老师是一位老知青,她曾在距离青岛八十公里的胶县马各庄大队插队落户生活了九年,恢复高考后考上了青岛师范才回城读书。在知青老友圈提起于海兰老师,大家都很熟悉,因为她回城后和自己的学生组成了家庭,这件事也就成了知青老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有关于海兰老师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根据文友李海军老师提供的素材,我编写了这篇文章,分享给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1969年的3月上旬,胶东半岛的早春乍暖还寒,就是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时节,初中毕业的于海兰和同学们一起乘坐汽车离开了青岛,踏上了前往胶县农村插队落户的征程。
汽车缓缓驶出青岛,向着胶县驶去。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从城市的高楼渐渐变成了乡间田野的轮廓。天气虽然有些寒冷,可也阻挡不了于海兰和同学们心中到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的那份激情。
图片来源网络
最终,于海兰他们十二名青岛知青被分派在马各庄大队第二生产小队插队落户。因为当时队里没有可供知青们吃住的地方,王庆林队长只好安排知青们暂时借住在社员家中,也在社员家吃饭。
青岛知青来插队落户,乡亲们都很高兴很热情,这个宁静的小村庄也热闹了许多。安排知青借住的社员家,他们都把最好的房间腾出来给知青们住,家里仅有的一点好吃的东西也毫不吝啬地拿出来,招待这些城里来的孩子。看乡亲们如此淳朴热情,知青们心里都感到很温暖。
春耕备耕生产开始后,王队长考虑到知青们都是十六七岁的孩子,从未干过农活,就尽量给他们安排轻松的农活。乡亲们在田间劳作时,也总是特别照顾这帮孩子,耐心地教他们干农活,手把手教他们使用劳动工具,也帮着他们干农活。对于乡亲们的关爱和照顾,于海兰和其他知青都发自内心地感激和感动,他们觉得自己虽然离开了家,但在这里又找到了另一个温暖的“家”。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秋天。马各庄小学的一名公办教师调走了,学校急需增加一名民办教师来教五年级的学生。大队书记来到二队知青点,问大家谁愿意去学校当老师。知青们面面相觑,都担心自己无法胜任这份工作,毕竟教书和干农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谁也不敢轻易表态。
于海兰看大家都不表态,她就举起手说:“我愿意去学校当民办教师。”就这样,于海兰当了半年多的农民,她成为了马各庄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张校长让她教五年级学生。
当时五年级的学生不多,一共十三名学生,八名男生,五名女生,十二岁的马文戈担任班长。第一次站在讲台上,于海兰很紧张,感觉心都快跳出了嗓子眼。看着下面一双双好奇又调皮的眼睛,她说话都有些结巴了,更不知道该如何给学生们上课。
刚开始的那几天,课堂上混乱不堪,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乱说话,有的做小动作,于海兰想尽办法维持秩序,却总是力不从心,那几名爱调皮捣蛋的学生根本就不怕她。
有一次于海兰在领着学生读课文,一名调皮的男生突然学了两声狗叫,课堂上顿时一阵嬉笑声。于海兰批评了那个男生两句,那个男生突然站起来又学了两声毛驴叫,还冲着老师做鬼脸,气的于海兰眼泪都流了下来。
马文戈看把老师气哭了,他拿着自己的课本来到那名男同学身后,照着那名男同学的头狠狠打了一下子。那名男同学回头一看是马文戈,赶紧坐回座位上,没敢吱声。从那以后,课堂上再有人说话做小动作,只要马文戈用力咳嗽一声,整个教室就会马上安静下来。学生们虽然不听老师的话,对班长的话却言听计从。
后来于海兰才发现,马文戈不仅学习十分认真,他还是摔跤高手,两名男生一起上,都摔不倒马文戈。后来的每次小测试,马文戈的成绩总是稳居第一。渐渐地,于海兰开始关注这个聪明懂事的学生,她从心底里喜欢这个好学生,还把自己心爱的钢笔送给了马文戈,鼓励他好好学习,长大了有所作为。
后来每月领到民办教师补助金,于海兰都会给学生买学习用品,暑假回青岛,她还给学校买了篮球和教学仪器。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五年级的学生就该毕业了。在于海兰的劝说和鼓励下,马文戈和一名男生决定到邻村联办中学读初中。离开马各庄小学那天,马文戈红着脸塞给于海兰老师一张纸条,然后飞快地跑开了。于海兰满心疑惑地打开纸条,只见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一行字:于老师,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当时的于海兰才十七岁,而马文戈只有十三岁,马文戈虽然还是个孩子,可于海兰猛然看到这样的纸条,还是觉得怪难为情的。
图片来源网络
读初中期间,马文戈学习也很认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直到初中毕业,他才再次来到学校找于海兰老师。马文戈满脸愁容地告诉于海兰说,他想去公社中心校高中部读高中,可父母不同意,希望于老师能帮忙说服家长。
当时虽然取消了高考,可于海兰还是觉得多读书肯定会有好处,她二话不说,来到马文戈家中就耐心地和他的父母沟通。在于海兰老师的努力下,马文戈的父母终于被说服,答应让孩子去读高中。马文戈得知这个消息后,高兴得合不拢嘴,对自己的老师于海兰更是感激不尽。只是每次看到漂亮的于老师,他就觉得面红耳赤,脸上发烫,心跳也会加快。
高中毕业后,马文戈成为了一名回乡知青。不久,他也来到马各庄小学当了民办教师,和自己曾经的老师于海兰成了同事。身份的转变,让两人有了更多的相处机会。于海兰自学高中课程遇到困难时,马文戈总是热情又认真地辅导她。在一次次的学习交流中,马文戈对于海兰的感情也在悄然升温。
有一天,马文戈终于鼓起勇气,当面向于海兰表白了心迹。于海兰听后,满脸通红,她慌乱地说:“马文戈,我可是你的老师,你不能有非分之想。再说了,你才多大呀,我可比你大四岁……”
上苍总是眷顾努力的人,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于海兰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青岛师范,成为了全大队第一个考上大专的青岛知青。当时马文戈也参加了高考,可惜的是他名落孙山了,只差一点点没能考上大学。
离开马各庄大队时,于海兰看着满脸沮丧的马文戈,鼓励他说:“马文戈,你可是马各庄大队唯一一名高中生,绝不要气馁,一定要好好复习,争取下一次能榜上有名。”马文戈红着脸说:“于老师,要是我能考上大学,你能答应和我在一起吗?”于海兰当时一心只想着给马文戈鼓劲,没考虑太多,便脱口而出:“好!只要你能考上大学,我就答应和你在一起!”
为了这句承诺,马文戈在接下来时间里废寝忘食,不分昼夜,硬是把初中课程和高中课程全部复习了一遍。
1978年夏天,他再次走进了高考考场。功夫不负有心人,马文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青岛医学院,成为了全公社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农民。
第一时间,马文戈就写信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于海兰老师,他说开学后就去看望于海兰。到学校报到的第一天,令马文戈没想到的是,于海兰却提前来到青岛医学院新生报名处等候马文戈了,她还给马文戈带来了水果和生活用品。
看着许久未见的于老师,马文戈红着脸问:“老师,我考上了大学,你说话得算数……”于海兰看着眼前这个曾经的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优秀的青年,她犹豫了:“我是你的老师,我比你大四岁,这样别人会笑话的……”
之后的日子里,于海兰经常给马文戈送好吃的,送学习用品,送生活用品,鼓励他好好完成学业。马文戈也用他的真诚和坚持,一点点打动着于海兰的心。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海兰老师渐渐被马文戈的坚持和努力所打动。
大学毕业后,马文戈被分配到市医院做了一名医生。半年后,于海兰顶着别人说三道四的压力,她嫁给了自己曾经的学生马文戈。马文戈终于如愿以偿,和自己深爱的于海兰老师领取了结婚证,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于海兰和马文戈经常回到马各庄看望乡亲们,乡亲们谁家遇到难处,她夫妻俩都会鼎力相助。后来村里办幼儿园,于海兰还把积攒下的三千五百块钱让马文戈给幼儿园买了桌椅和滑梯等玩具。
于海兰老师退休那年,第二故乡王队长的老伴得了白内障,于海兰让马文戈把老队长老两口都接到了青岛,给老队长的老伴医好了眼疾,没让老队长花一分钱,还到百货商场给老队长老两口买了衣服和营养品。老队长非常感动,回到村里逢人就说,人家于海兰和马文戈可真是活菩萨呀,咱村里谁有难处她夫妻俩都帮助。
于海兰老师和马文戈的爱情故事,从胶县的小村庄开始,跨越了身份的差距,冲破了年龄的阻碍和世俗的偏见,历经岁月的洗礼,最终修成了正果,演绎了一段情感佳话,在青岛和胶州广为流传。
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每当提起于海兰和马文戈,当年一起插队落户的同学们都会为他们的爱情故事所感动,那是跨越世俗的感情。这段发生在胶县农村的老师和学生、知青和农民的真挚情感,不仅是他们两人和知青们的珍贵回忆,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也见证了无数知青在广阔天地间的成长与蜕变。
图片来源网络
知青岁月已渐行远,那段时光也会渐渐被世人遗忘,真希望那个年代的淳朴善良和真诚能够代代相传,直到永远。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李海军老师提供素材)
配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